Skip to content
智畅行自然地理网
Menu
  • 首页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Menu

从西域货币看汉唐时期中西贸易的另一面

Posted on 2024年12月20日

在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西方之间贸易的主要商品,如丝绸、香料、玻璃、金银器等奢侈品,一直都颇受人们关注,但隐藏背后的货币流通,却不大容易被人们看到。事实上,如果离开“金银铜”这三种货币的支撑,就很难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西贸易的畅通。通过货币,我们或可发现,在货物贸易的背后,中西方还有另一面复杂而有趣的互动关系……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将商人求利的本质说得很直白。为求利,商人背井离乡,远赴异地,去寻找两地商品的最大价差。如果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何在古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丝路)上,会有那么多商人甘愿冒险,去从事艰苦的长距离贸易。

在古丝绸之路上,波斯萨珊银币、贵霜金币等都曾是硬通货
本跨页图中,银币是西域丝路上流通最广的波斯萨珊银币,金币为贵霜、阿拉伯金币。波斯萨珊王朝从第一代国王开始,铸币风格开始改变以往安息钱币之风,采用一面君主肖像,另一面拜火坛祭祀的铸币样式。这种打制的萨珊式银币正面图案为国王头像,王像旁侧环绕一圈巴列维文铭文,背面多为波斯国教火祆教祭坛和左右祭司,周圈亦有铭文。《隋书》以“文”作为萨珊波斯银币的货币单位,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和敦煌文书中,银钱的计价单位也几乎都是“文”。此外,受萨珊王朝影响,嚈哒、西突厥、阿拉伯、中亚赤鄂衍那乃至印度查拉健王朝、巴拉马拉王朝的钱币,都是以萨珊银币为原型,银币形制和风格都是萨珊式的。

在古代,一名商人从甲地携商品A到乙地销售后,在乙地购买商品B,回到甲地再销售。一来一回,就可以赚两次。对他来说,最简单的交易方式是,在乙地直接拿商品A换B,不需要中介——钱币。这就是最直接的“以货易货”贸易。但在现实中,要很快找到合适的以货易货交换者并不容易。所以,一般会先卖掉手中的货,换了钱,再买需要的货。这时,钱币的中介作用就凸显出来。当然,商人一路的食宿等开销,也需要用货币支付。

标签: 基础地理

推荐文章

  • The Stage白玉兰观景台盛大启幕 敬邀全球目光共赏魔都震撼天际线
  • 首批渚多探险家率先探寻良渚文化大走廊之美
  • 春风来 梨花开2025蒲城县梨花旅游推介大会顺利举办
  • TUMI途明庆祝50周年举行春季新品预览 秘鲁风情演绎时尚活力
  • 呼伦贝尔市融合之路文旅资源推介会在洛阳成功举办
  • 健康土壤才能带来健康生活
  • 春日盛会 中国西部太阳谷得荣县桃花季开幕
  • 东航执行首班救援包机驰援缅甸震区 运送37名应急救援人员5吨物资
  • 黄河明珠 美丽吴忠北京专场文旅和 商务招商推介会在京举办
  • 幻梦新生光影2025缤纷悉尼灯光音乐节节目单揭晓

分类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5 重庆市智畅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渝ICP备2023011759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