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智畅行自然地理网
Menu
  • 首页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Menu

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

Posted on 2024年12月20日

为什么“春”、“秋”两字出现的频率超过“冬”、“夏”?

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要研究一下成语中哪个字出现的频率高,似乎变得容易了。比如我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用这些搜索工具就可以搜一下。结果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 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

春生秋杀,在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中,春的生机盎然和秋的肃杀凋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夜春雨后初绽的春花,树梢枝头上萌生的新芽,春给人带来充满了无限希望的未来(上图 摄影/傅静中);而木叶凋零,枯枝瑟瑟,熟透了的红柿子零落地挂在树上,这样的秋景确实让人看上去就不由得心生寂寥。

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了。

标签: 现代自然地理学 、 自然地理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推荐文章

  • 长江口拦门沙治理孙中山的未竟心愿
  • 银川中国湖城
  • 鄂毕河-西伯利亚最大河流
  • 走脊线 体验中国山脊之美
  • 走胡线 体验中国的临界之美
  • 蛙人王嵘
  • 蚂蚁虫草 亚马孙雨林中的僵尸制造者
  • 苦苣苔植物 广西之花藏深闺
  • 罗梭江西双版纳最后的热带雨林河谷被毁容
  • 绿野仙踪寻找长白山里的外星生物

分类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5 重庆市智畅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渝ICP备2023011759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