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智畅行自然地理网
Menu
  • 首页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Menu

从山西到山东 水利工程与黄河 泥沙的博弈

Posted on 2024年12月20日

山河四省的人们,对黄河的感情可能很复杂。黄河干流强大的水流和泥沙输送能力,对华北平原的形成功不可没。但当人们在黄河之畔定居繁衍时,却发现黄河带来的不只是福祉,还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可怕灾难。治黄,就成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时至今日,黄河工作者们一面总结历代经验、一面进行科技创新,对黄河自泥沙产生到输移入海的全过程进行综合治理。在此过程中,一系列水利工程也在黄河中下游涌现,它们是不可或缺的吗?它们对黄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黄河未来可以实现安澜吗?
黄河,全世界泥沙含量最高的大河。古人以“斗水七沙”来形容黄河水,1919—1959年黄河潼关水文站的实测数据为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37.5公斤/立方米。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河流频繁改道的根源。为了治理黄河,从古到今,人们采取了“筑堤治水”、“分流杀势”、“宽河行洪”、“束水攻沙”等种种策略,到现在,在黄河中下游河段上,由一座座水库构成的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图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现场。

黄河曾怎样成就过我们,就曾怎样考验过我们。

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一方面,其下游如摇摆不定的鱼尾一般,在千万年的光阴中,塑造出广阔的华北平原,将黄土高原的泥沙搬运下来沉积成万顷良田,养活了一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另一方面,它的阴晴不定所造成的滔天洪水,又一次次将自己的丰功伟绩连带人类痕迹一起埋入泥沙,民谣里唱的“开封城、城摞城”,便是鲜活的例子。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黄河大改道共有26次,对近代黄河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道就发生在并不遥远的150多年前——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从横穿江苏北部汇入黄海,变为斜插山东西北注入渤海,直至今日。

标签: 现代自然地理学 、 自然地理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推荐文章

  •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 太行山中国曲峡的密集地带
  •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 多彩高原一切由水决定
  • 壶与臼之争
  • 城市暴雨洪涝的危害
  • 地理考察迷失在野外该怎么办
  • 在祁连山中寻找 北方豺 昔日分布广阔家喻户晓的猛兽而今境遇如何
  • 在河南董寨的山林中追寻中国尾羽最长的鸟
  • 在新疆走近西红脚隼和黄爪隼

分类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5 重庆市智畅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渝ICP备2023011759号-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