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智畅行自然地理网
Menu
  • 首页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Menu

传承千年的鸟类博物画 宋代画家与现代自然插画师笔下异曲同工的飞羽瞬间

Posted on 2024年12月20日

宋代花鸟画素来以逼真写实闻名,那么千年前的画家们在描绘鸟类时究竟有多严谨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曾从事鸟类学研究30余年的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先生对174幅存世的宋代花鸟画进行了“跨界”解读。通过他的研究和讲述,我们不仅能体会包括宋徽宗在内的宋代画家对自然观察的重视,刻画细节时的严谨态度,更能从画中读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宋画中出现过哪些鸟类?追求写实的宋画精神对今天的自然插画师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冬末春初,北京动物园东侧的瀛湖边,一群鸳鸯正在树枝上小憩,换上了漂亮繁殖羽、有着一对醒目“帆羽”的雄鸟和羽色朴素的雌鸟在外形上差异明显、一目了然。临近傍晚,湖水被夕阳染成了金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几对赤麻鸭缓缓游弋。与鸳鸯不同,雌雄赤麻鸭的外形比较接近,只是雄鸟有一道黑色的颈环。几只丝光椋鸟凑到贴近水面的树枝上来饮水,乌鸫则如歌剧演员般亮出了美妙的歌喉。喜爱观鸟的画家肖白拿起画笔,记录下了这生机盎然的一刻。绘图/肖白

鸟类学家与宋代花鸟画家的隔空“对话”

画面中,一只画眉站立在枝头,尖喙大张,嘴须炸开,口中舌尖翘起,似在微微颤动,尾羽因为全身发力鸣唱的缘故向身前弯曲……如果你见过画眉,或是在视频中看到过这种善鸣的鸟类一展歌喉时的姿态,一定会感叹这幅作品的写实程度之高。创作者不仅准确描画了画眉那标志性的白色眉纹,连它喙部细小的嘴须都一一勾出。

在这幅作品的左下角,还描绘了凤头百灵喂养雏鸟的场景:亲鸟口衔着捕获的昆虫落向地面,还未站稳,两只羽翼未丰的雏鸟便扑腾着翅膀,争相上前乞食,生命气息跃然纸上。此外,画中还有头顶羽冠张开、回首而望的戴胜,以及双栖枝头的白头鹎等其他9种鸟类,每一只皆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要从画中飞出一般。整幅画虽由水墨绘成,未曾设色,却以笔墨的浓淡准确勾勒出每一种鸟类的羽毛排列和它们各自外形上的细微特征。历经千年时光,依然可以辨认出它们各自所属的物种。

标签: 现代自然地理学 、 自然地理 、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推荐文章

  • 小阿里 中国世界级景观密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 寻找海菜花 清流精灵隐居何方
  • 寻找中国最后的穿山甲
  • 对中国14个地域的秋色点评
  • 密西西比河-美国的老人河
  • 太行山峭壁之花 谁会成为下一个网红物种
  • 太行山中国曲峡的密集地带
  • 大运河山东段 一个世纪后的苏醒
  • 多彩高原一切由水决定
  • 壶与臼之争

分类

  • 自然地理
  • 地理科普
  • 地理人物
  • 基础地理
  • 地理资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5 重庆市智畅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渝ICP备2023011759号-17